八骏爱阅读22:《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8-07-09 发布者: 浏览量:197
9月下旬,以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为首的竞购财团,以2万亿日元(约合177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东芝公司的存储器业务,成为今年半导体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日本存储器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以“质优价廉”而著称,并在市场上打败英特尔,一度占据存储器DRAM市场80%的市场份额,如今却落得被收购的境地。
日本电子产业在三十年前几近垄断,号称“电子立国”,为何后来却又盛极而衰?就日本电子产业几十年以来的兴衰历史,前《日经电子》杂志主编西村吉雄先生,写出《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一书,作者用详实的统计资料,多角度、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从通信、电视、计算机、半导体等行业,剖析了各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来看,日本电子产业衰落可以归因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更主要的原因。
美国对日本工业化政策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外部原因。日本早期电子产业蓬勃发展时期,全球尚处于冷战状态,美国将日本作为其后方基地,为此美国要求日本政府确保通信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大力推动了日本的电报电话和广播事业的复兴。与此同时,日本信奉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产业刚刚萌芽的时候,日本政府通过改革进口关税结构,设立进口贸易壁垒,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保护了本国产品的市场份额。然而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及之后的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会晤,标志着冷战的终结,此时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战前支持日本工业化转变为遏制日本。首先,美国联合英法德三国,与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因此带来日本电子产品价格提高。进一步,由于日本半导体产品“质优价廉”,与美国频繁产生贸易摩擦,美国要求日本与其缔结半导体协议,并要求提高外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引入价格监督机制,并因此推升了日本半导体产品价格,而同样的机制却不适用于韩国的产品。韩国由于没有与美国产生类似的贸易摩擦,加上其产品主要出口到台湾等亚洲地区,韩国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以DRAM行业为例,下图2中显示2010年以后韩国占据了DRAM市场份额的60%之多。
从内部原因来看,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败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过分重视产品的良品率,没有顺应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以及缺乏培育企业家的环境。
过分重视产品的良品率
日本企业深受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的影响,戴明提出,应该努力避免产品出现瑕疵,而非在完成后发现问题。他的这一理念在美国并没有得到认可,但在日本半导体业界却将其铭记于心,发扬光大。
以DRAM市场为例,日本的DRAM产品由于其寿命长、性能高且价格便宜在美国深受欢迎。美国政府这时以低价倾销为由对日本的DRAM产品提起诉讼,日本技术人员于是愈加“精益求精”,生产出性能更好的高价产品。而与此同时,随着PC机市场的飞速发展,DRAM市场由面向大型机变为面向个人计算机,PC不像大型机,个人使用至多5年一换,因此很快市场对DRAM的需求由长寿命变为短寿命,日本的DRAM产品因“太贵”而卖出去了。针对面向个人计算机的低价的DRAM市场,日本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三星电子和美光科技则顺应形式推出面向PC的寿命短但价格低廉的DRAM产品,在市场上狠狠地压制了日本产品。这其实就是“创新者的窘境”典型的示例。
在DRAM市场由面向大型机变为面向个人计算机的过程中,日本的企业制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过分强调技术,却对市场营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以存储器业务为例,三星电子的存储器业务部门13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为专门的市场销售人员,而日本相应的业务部门中,专门的市场营销人员才几个人,且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很低。技术人员将生产高性能长寿命的产品奉为金科玉律,市场营销人员与他们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未能在计算机市场面临巨大转型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
没有顺应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
日本人对“制造”的追捧已经近乎一种信仰,然而日本却没有发展出发达的Foundry代工业和EMS(ElectronicManufacturingServices)代工业,不得不说有些言行不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PC机的普及,计算机产业面临巨大转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计算机公司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横向式计算机产业分布成为主流,Wintel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宠儿。传统的纵向联合模式具有生产配套的优势,适合规模化生产,将设计、制造、封装都整合在内。但是随着市场的转变,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模式不仅无法对客户的要求作出快速反应,同时随着工艺变得越来越先进,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到来,信息获取的便利减少了交易成本,原本需要通过内部解决的复杂问题,可以通过分工来解决。以半导体为例,无论是欧美还是韩国、台湾、大陆的半导体企业都慢慢走向这种水平分工路线,这样的好处是设计公司可以专注于设计,对市场的反应迅速,而晶圆代工厂专注于代工,这样就可以将机器折旧影响到的成本劣势降到很低,通过大量的订单收入抵充摊薄折旧。
图3:计算机产业的转型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面前,日本电子产业坚持不用水平分工方式,最终走向衰落。日本在电子和计算机产业坚持其IDM模式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日本企业进行设备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从欧美引入技术,从银行借来资金,这是二战后日本企业进行设备投资的基本战略。作为融资条件,银行会要求企业做出担保,主要以不动产为主。日本企业不愿意把厂房转让出去,因为这样会减少银行融资的担保。其次,日本企业对运行成本较为敏感,而对折旧意识的薄弱。半导体设计与设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出版社与印刷厂,设备投资是半导体生产中最大的成本,代工企业需要尽可能从更多的公司接收订单,提高生产线的稼动率(是指一台机器设备实际的生产数量与可能的生产数量的比值)。然而,由于日本企业热衷于提高成品率,如果将折旧成本考虑在内的话,即使良品率下降,只要提高了吞吐量(单位时间的处理量),也能够使总成本下降。
当然,电子产业也有坚持IDM模式的企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星电子与英特尔,分别在存储器与处理器领域居于首位,他们的规模足以保证自己公司设计的产品能够偿还设备投资。不过,今年以来,三星与英特尔均宣布将代工业务独立出来。
缺乏培育企业家的环境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为应对不断加剧的日元升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迫于国外的压力,日本政府实施了大范围的扩大内需政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缓和政策,而这一政策导致了极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不动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高涨,当时曾有报道在证券公司工作仅2年的女儿的奖金已经超过了在生产性企业就职30年的父亲。日本多数理工科学生不愿意去生产性企业就职,纷纷涌向银行和证券公司。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建立基础研究所的热潮,无论是企业还是官方,加大投入基础研究,其研究成果丰富,但并没有出现促进经济发展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企业家,即将研究成果和市场产生联系的企业家不够,或者说缺乏培育企业家的环境。因为如果有方便的EMS企业、以及Foundry代工厂可以利用,那么大可成立Fabless半导体风险企业。对半导体风险企业来说,EMS企业和Foundry代工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日本缺乏这样的基础设施,也就抑制了创业。
本书中提到的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原因,可谓切中要害,有些经验教训其实也适用于中国。当然,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电子产业在过去二十多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可谓较为充分。当前中国政府已经把半导体产业已经作为国家战略,国有基金大举投资芯片产业,并把芯片制造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相信未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定能拼荆斩棘,成为真正的半导体强国。
书籍信息
书名:《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作者:[日]西村吉雄著,侯秀娟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