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爱阅读3。光荣与平凡之路——读《滚雪球》有感
发布时间:2018-07-09 发布者:杨雨田 浏览量:157
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从不拆细,如今股价跃过20万美元/股,是世界上最贵的股票。自1965年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来的近50年,年化收益率达到19.7%,每5年的滚动业绩此前一直跑赢S&P500指数。伯克希尔成为了一个奇迹,而巴菲特本人也被无数投资者们奉为股神。巴菲特缘何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过人之处和成功秘诀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两个问题,《滚雪球》给出的答案并不是一个神一般的天才缔造的无可比拟的神话,而是一个普通的人因为毕生追求所爱而留下的一个精彩的故事。
光荣之路
说沃伦·巴菲特是普通人,并非要否认他的天赋。沃伦从小开始就流露的对于数字的敏感、对于赚钱的兴趣、极强的专注力……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才能。在我看来,巴菲特在投资事业上的成功,三分归于专注的品质,三分归于理智的判断,两分归于敏锐的商业嗅觉,一分归于个性的独特魅力,一分归于富有耐性的平常心。
专注的品质在年幼的巴菲特身上就有着数不清的蛛丝马迹。从对于数字的完全痴迷开始,从和伙伴鲁斯一起坐在家门口记录穿梭汽车的车牌号开始,从每个清晨搭首班公车到威彻斯特递送报纸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遗余力仿佛已经成为了沃伦的标志。巴菲特一生都专注于投资事业,日复一日研究公司和股票、阅读报纸书刊和公司报告、拜访公司管理层,他对这些看似重复而又枯燥的生活方式乐此不疲,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就这样,蓝筹印花公司、喜诗糖果、美国运通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相继被发现,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在巴菲特的手中从一家小小的纺织工厂成长为了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
说到理智,巴菲特冷静的决断能力非常得益于他的“内部记分卡”。“内部记分卡”也就是做事情务必对自己诚实、遵从自己内心的评价,从不随波逐流、追随羊群取暖。将每一次投资评估都建立在详实且坚不可摧的事实之上固然是巴菲特理智的一方面,然而巴菲特的理智更体现于他严密的投资逻辑与恪守的原则:永远保留安全边际并规避风险、不投资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绝不贪婪、敢于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前三条似乎很符合巴菲特保守谨慎、善于拒绝的作风,而第三条似乎显得矛盾。但其实正是因为充分的理智和足够勤奋的钻研,巴菲特永远有着那样的自信——把鸡蛋都集中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看好它。也许有人会说,巴菲特因为保守和过于强调安全边际而错过了Google、苹果等一大波互联网牛股。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巴菲特保持了半个世纪的高而稳健的业绩,还有如今站在投资世界辉煌巅峰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保守型投资与进攻型投资并无孰对孰错,只不过巴菲特选择了自己的认为正确的方式,并在自己的“内部记分卡”中记下了漂亮的一笔。
巴菲特敏锐的商业嗅觉是他最不同于其他投资者的地方。与其说是一名出色的投资者,巴菲特更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他十分强调股东权益,从而也一直从公司拥有者的角度去看待他投资的标的。他能够发现从产业链到管理层都真正优秀的公司,并在能够确认CEO会继续管理公司的情况下才加以收购——比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他也能使存在潜力的公司变得更有价值,大量购买股票而获得董事会席位,介入并改良公司的生态圈——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此外,巴菲特也对盈利模式有着超前于时代的理解,他极早地发现了保险业和保险浮存金的重要意义,这对合伙公司的早期积累至关重要。
在《滚雪球》书中,与巴菲特相熟的人都会提到他身上有种独特的魅力令人着迷。睿智风趣,思维敏捷,和善而有耐心,是他留给许多客户的印象。但我认为巴菲特身上最有价值也最大地成就了他的成功魅力在于,他让人感到值得信任。从不随便谈论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投资、捍卫自己的声誉和品牌、做生意诚实而仁慈……这已经不仅仅是“行事谨慎”和“理智”的范畴,这是巴菲特将他人的信任转化为自己责任的表现。正是这种态度,让巴菲特在令人心潮澎湃的投资世界里走得如此沉稳从容。
“降低你的期望”,巴菲特时时告诫自己,要有一颗从容的平常心。巴菲特式“降低期望”绝非“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索性不要抱期望”的妄自菲薄。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曾经两度因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高而声称自己即将“退休”,但事实却是,巴菲特从未让投资者与合伙人失望。所谓“降低期望”,实际上是合理拉长了达到原有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换言之则是要用更长久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实现预期的成绩。因而坚持投资、稳健投资、长期持有也成为了巴菲特显著的投资风格,从他对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超过40年的重仓持有便可见一斑。
平凡人生
说沃伦·巴菲特是普通人,是因为在上文提及的一切品质所塑造的巴菲特的光荣之外,沃伦·巴菲特仍不失为一个怀着赤子之心的善良谦卑的人。巴菲特因为投资得到了许多,但是得到的其实并不是金钱;巴菲特也因为投资失去许多,但是失去的也与金钱无关。正如开篇所引用的那句话:每一笔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桩罪恶,但伯克希尔绝非如此。
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投资对于巴菲特来讲只是一件热爱并致力一生的事情。无论投资创造的财富是多么惊人,巴菲特的生活仍然保持着数十年不变的样子——居住在家乡奥马哈的一套并不大的老房子里,吃喜爱的汉堡和可口可乐。因为财富的增长,外界给巴菲特贴上了太多的标签。但对巴菲特自己而言,财富增长只是意味着在“内部记分卡”上又多了一笔;他的世界仍旧安安稳稳,生活更丝毫不会受此影响。
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巴菲特也有自己的弱点。巴菲特性格内向,不善世故,甚至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在学校期间和遇到苏珊之前,巴菲特是一个对于股票熟练老道、却对于社交不谙其详的不折不扣的“怪人”。巴菲特在孩童时期因为母亲的情绪不稳而受到了来自母亲的不少压力,这些童年的印记也一直陪伴着他长大。如此敏感、如此内向的沃伦也是茫茫人海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份子,在与自己的不足不断斗争。
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巴菲特的身上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得益于“内部记分卡”的作用,巴菲特一生处事都正直而诚实,并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全部围绕着复利与投资。有人说巴菲特处事标准严格而吝啬,对待慈善事业的态度也犹如对待股票:认真评估投入资本的有价回报。我却认为这样的巴菲特其实是做到了慷慨的极致而非吝啬——不为没有意义的虚荣和浮名所累,只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他不愿将巨额的财富代代相传,他想留给子女的东西“足够他们能够一展抱负,而不是多到让他们最后一事无成”。在2006年,巴菲特正式决定将99%的个人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2011年,巴菲特再次捐出19.3亿美元的股票给5个慈善基金。自2000年起,一年一度的“巴菲特午餐”拍卖的善款也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
这位被授予自由勋章的在美国“除了父亲最值得尊敬的男人”,他自己就像一个善意的“批发商”,用智慧和金钱尽可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代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的数字如何庞大,他都也已经成功地从金钱萦绕的浮华中脱身,将自己变回了一位深爱妻子的丈夫、一位尽享天伦的父亲、一位平凡而执着的追梦人。
人并不能选择自己怎么生、怎么死,却可以选择怎么爱、怎么活。哪怕是冥冥宇宙中的再平凡的普通人,只要守护好自己仅有的天赋和唯一的梦想,都可以走出一条光荣之路。
附图:伯克希尔·哈撒韦与S&P500在1969-2013年间的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