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爱阅读15:《投资心理学》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8-07-09 发布者: 浏览量:183
为何多数人在股票市场不赚钱,熊市亏钱,牛市依旧是亏钱?为何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频繁做交易,但收益并没有显著提高?为何投资者总喜欢卖出盈利的股票,却拿着亏损的股票直至亏损越来越多?为何人们愿意分期付款买汽车,却不愿意分期付款旅游?诸如以上这些让人疑惑的问题,正是《投资心理学》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投资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权威著作,至今已更新至第五版,其作者是著名行为金融学家约翰·诺夫辛格教授。作者详细举证了在投资管理过程当中投资者所面临的心理偏差,从这些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角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分析,具体剖析各种投资心理,特别是股市参与者的投资心理。
课堂上所学习的投资学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马克维茨创建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之后的CAPM、多因子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估值理论等,似乎投资是一门完全可以量化的科学。而事实上,如果真是如此,当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也不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面临破产清算了。当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团队被称为"梦幻组合",囊括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顿、斯科尔斯,前美联储副主席莫里斯,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等学界、业界顶级人才,他们拥有当时最顶尖的交易理论和模型。为什么投资者和投资专家也会频繁做出糟糕的决策?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信息或者训练不足,所有的问题根源于认知错误、心理偏差和情绪,这也正是传统金融学所不足的地方。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即人们会做出理性的决策;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不存在偏差。这两个假设是不合理的,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也接受了心理偏差会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的观点。
本书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在投资乃至生活中所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偏差,比如过度自信、自豪与懊悔、风险感知、决策框架、心理账户、代表性与熟悉程度等。下面将逐一介绍。
过度自信。个人时常对于自己的能力、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会存在过度自信的问题。比如牛市时的股票上涨,投资者会将盈利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会导致大批投资者增加交易,对交易所的交易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易相信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因此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交易更频繁。过度自信的心理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知识幻觉和控制幻觉。知识幻觉是指人们接受的信息越多就变得越自信,他们较重视与自己看法相同的意见,并找出支持自身投资决策的论点,过滤掉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控制幻觉是指人们常常相信自己对一些不可控事件的后果具有影响力,常常分不清"能力"与"运气"的差别,将过往的成功都归因于"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时运不济;对任务的熟悉程度越高就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得到的信息量越多,控制的错觉越大。
自豪与懊悔。人们会避免那些事后会懊悔的行为,去寻求能让自己感到自豪的行为。这是因为懊悔对人来说一种痛苦的体验,这说明自己之前所做的决策是错误的;而自豪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体验,这说明自己之前的决策是正确的。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如果想买一只股票但手头上现金不足,不得不出售另一只股票以筹资购买新股,若此时手上有一只盈利和一只亏损的股票,投资者会倾向于卖出已经盈利的那只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乃至之后亏损愈加严重。这种现象被金融学家称为"处置效应",这种行为从两方面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首先,由于出售盈利的股票,他们必须为此支付资本利得税。其次,由于那些被出售的盈利的股票在下一年一般会跑赢市场,而那些持有的亏损股票后续表现依旧不佳,导致投资者只能得到较低的收益。
风险感知。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是随着情境不断改变的。在评估当前的风险决策时,过去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简言之,人们在赢得收益后,对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这被称为"赌资效应";相反,在遭受损失后就不太愿意去再冒险,这被称为"蛇咬效应"。当然,人们在损失后,也不一定总是回避风险,也可能会去寻找机会弥补之前的损失,"要么赢双倍,要么全输"是这些人的典型心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市场上的多数投资者都受到以上问题的影响时,整个市场会过度扭曲。受到"赌资效应"的影响,忽视风险的心理偏差会推动价格泡沫形成;而受到"蛇咬效应"影响,产生规避风险的心理偏差,则会导致泡沫破灭之后股价的过度下跌。去年上半年股市的"杠杆牛"到七八月份的"千股跌停",正是群体风险感知微妙变化的真实写照。
决策框架。人们提出问题的方式对于问题的答复或者决策的做出都具有强烈影响。尽管得失的期望值相同,但人们会因为提问的方式呈现出获利面或损失面,做出大相径庭的决定。人们在获利的正面框架下偏好低风险的选择,而在损失的负面框架下偏好高风险的选项。以今年的退市股票"欣泰电气(300372)"为例,在复牌交易第一天,竟然成交了4000多万。最开始市场对这件事的解释是这只股票的交易代码太像新股申购代码了,当晚许多券商都发信息提醒自己的客户"欣泰电气将终止上市"的事。第二天,这只股票竟然还有3000多万的成交额。在这件事情中,投资者正是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因为中国股票市场上曾经有一些案例,某些上市公司违规本来要退市,结果却继续存在下去了,而且其股价后来出现了大幅度变动。参考这类事件,一些投资者脑子里有放手一搏的心理,做出让人不可思议的决定。
心理账户。每个人在内心都有一套心理会计体系,正如人们用财务预算来追踪和控制自己的支出,大脑也用心理预算将每笔心理账户的消费收益与成本联系起来。大脑所运用的心理会计体系就像一个文件柜,每个决策、行动与结果都放在文件柜中单独的文件夹里面,里面包括了与具体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某项结果被归入其中一个心理文件夹时,就很难再用其他方式来评价了。日常生活中,在购买汽车时,人们愿意拿到车之后再分期付款,而在做旅行计划时,常常喜欢先付款再旅游。而经济意义上,理性的旅行消费也应该是先去旅行,再付款。这里购买汽车和旅行消费的区别在于,旅行的好处只能在很短时间里感受到,而买车在之后几年都能使用。如果一种消费很快会被消费完的话,人们会表现出厌恶负债。人们的心理账户偏向于将支付期限的长短与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时间相匹配。心理账户问题也会在"赌资效应"中体现,大部份人会将赢回来的钱与自己本身所投入的钱放置于两个不同的心理帐户里面,前者是"意外之财",所以愿意拿来冒险或承担较大风险,即使最后输掉了,对自己原先投入的钱并没有损失。但金钱本身是没有标记的,人们却往往自行贴上标签,影响财富达到极大化的目标。类似地,在"处置效应"的现象中,许多投资者在同一只股票上都有未实现的盈利或者亏损,那么这些受到心理账户影响的交易可能扭曲这些公司的股价。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好消息以及股价上涨会产生更大的抛售压力,因为"处置效应"语言人们会卖出盈利股票,这种出售行为会使盈利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基本价值。反之,过去亏损的股票会在一定时间内被高估。
代表性与熟悉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习惯走捷径的方式来降低信息分析过程的复杂度,心理学上称之为"启发式简化",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形势并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然而这个过程也经常引导我们在分析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时走上歧途。在投资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有关捷径的例子就是代表性和熟悉程度,这些捷径让投资者难以正确分析新信息,得出错误的决定。代表性偏差导致我们将过往的情况外推,常常从"后视镜"里选择投资方向;并假设好的公司也是好的投资。而熟悉程度引发的偏差让我们相信自己熟悉的公司相对那些不熟悉的企业来说是更好的投资。股市中,在牛市最疯狂时候,也是投资者最激进的时候;而市场表现不佳时,投资者表现得更消极,因此要做到如巴菲特所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就必须深刻领悟到这层内含。熟悉偏差带来"本土偏差",美国股市占全球股票市值43%以上,日本和英国的股市分别占全球股市的10%和7%,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会建议投资者将投资组合的43%配置为美国公司的股票,10%为日本公司的股票,7%为英国公司的股票。而现实中投资者会将大多数的资金留在本国,如美国投资者的股权投资组合中有87%的资产是投资在美国股票,英国则是72%。这样的资产配置带来的结果是低分散化投资,同时承担了过高的风险。
以上的种种现象是投资者经常犯的一些问题,相信不少人深有体会。投资是一项反人性的行为,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情绪波动,疯狂与恐惧,但相信如果大家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刻意去改变它们,终能战胜这些人性的弱点。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战胜这些心理偏差的解决方案:第一,理解心理偏差;第二,明白自己为何投资;第三,制定量化投资标准;第四,分散投资;第五,控制投资环境,如每月只看一次股票,每月的同一天交易一次,每年坚持一次你的投资组合等。
行文至此,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知道该如何解释篇首的几个问题了。投资是一门修炼心性,完善自我的一项智力活动,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深刻的了解自我。
书籍信息
书名:《投资心理学》,英文名“ThePsychologyofInvesting”(第五版)
作者:约翰R.诺夫辛格(JohnR.Nofsinger)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