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爱阅读35:《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者:邓真雄 浏览量:328
曾经“非理性繁荣”被许多人看做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的代名词。时隔多年,这个词因股市泡沫化趋势又再度出现,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当股票市场在人们市场心理的影响下被炒到了一个不正常的、难以维系的高度时,“非理性繁荣”也就出现了。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化(speculative bubble)的心理基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价格上涨的消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传染在人与人之间扩散,在此过程中,被夸大的故事使得股票价格增长显得合理,有关价格增长的消息又不断被放大,撩拨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扎堆到市场中。这些投资者可能对资产的真实价格有所疑虑,但可能出于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抑或因为“赌徒”的兴奋感,不自觉地卷入到市场中。我们都知道,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把市场投资者看成是理性人。很多经济学家在解释股市暴涨暴跌的周期性现象时,也仍然坚持这个假设。但是这样一来就解释不通了,如果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又怎么会争先恐后地把股票价格越炒越高呢?
席勒认为,必须超越传统经济学的视野,去寻找那些藏在市场结构里,但是传统经济学没关注到的因素。这些诱发非理性繁荣的因素包括:互联网热、在线交易的激增、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对资本所得税的削减、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的发展、赌博在全世界的兴起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通过投资者信心、投资者对未来市场回报的期望等相关机制来产生放大效应。在放大过程中,新闻媒体对股票价格变化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过去的价格变化引起价格进一步变化,最终催生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投机性泡沫。
本书把非理性上涨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新时代文化,媒体文化,投资理财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的影响。
一是,新时代文化形成的社会心态。这是指投资者普遍相信自己所处的时代很特殊,可能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大家争先恐后地进入市场,将股票价格越抬越高,并且趋之若鹜,结果非理性繁荣愈演愈烈。席勒注意到,人类对于自身所处时代的这种信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是某个特定时代的现象,而是在不同时代反反复复出现。这种普遍性的社会心态,可以称之为新时代文化。
二是,媒体文化在上涨期舆论选择性报道,不断引导强化公众的预期。当股市上涨时,媒体对股市的报道就会成倍地增加,而且非常乐观。眼球经济,这是由媒体本身的行业逻辑决定的。席勒认为,有的时候,媒体文化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直接,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公众注意力的方式,对市场造成影响。
三是,投资理财方式的变化。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越来越体现机构化的特征,除了北向资金的影响颇为深远之外,国内公募、私募、险资的影响力也开始占据主导权。这几个星期,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吸引,不少新投资者选择购买基金,“爆款”基金的不断出现,既说明新增资金在跑步入场,而且说明人们的投资理财方式正在从散户化走向机构化。同时,随着股票基金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推高股价。
四是,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多社会心理因素都会让股票变得更有吸引力。简单来说有三种:一是关于工薪阶层炒股的社会心态,不能光挣死工资,还要开展理财,这种心态吸引资金入市;二是日益增长的赌博心理,股市的暴涨暴跌加剧了赌博心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入市;三是长期存在的货币幻觉效应,往往媒体对股票收益的报道,不会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比如,媒体推介某只股票,说过去十年间的收益率高达10%,但其实这十年间的通胀率是8%,去除8%的因素之后,股票真实的收益率只有2%,但公众依然深陷10%高回报的幻觉之中,对股票趋之若鹜。
总而言之,形成“非理性繁荣”的因子虽然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股价和市场“偏见”心理的相互反身性作用,股价上涨刺激非理性情绪,非理性情绪又刺激股价上涨,等到最后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的时候,市场泡沫就会被刺破,陷入下跌与非理性情绪的循环。
今年上半年A股行情可谓是跌宕起伏。春节之后,机构抱团股便迎来了大幅度回撤。这些机构抱团的股票,虽然抱的大部分都是优质的白马股。但是,机构抱团这种投资行为,吸引了各方资金参与抱团,实质上映射出了“从众”的投资心理。毫无疑问,这将催生股市的“非理性繁荣”,使得抱团股股价不断上涨,远远脱离其基本价值。从近期医药股,医美股,白酒股,新能源股屡创新高,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公司是通过业绩高速增长,不断创造价值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但是过高的估值,从本质上而言,更多的是“非理性繁荣”推动的。“非理性繁荣”因人性而起,只要股市永远是人在参与,那么“非理性繁荣”就一定会永远存在。作为一名出色的投资人,能做的就是清楚地识别“非理性繁荣”,控制风险,把握住价值成长与“非理性繁荣”的界限,才能避免掉入“非理性繁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