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聊投资6:投资者的楷模--彼得•林奇
发布时间:2018-07-09 发布者: 浏览量:264
在上证指数风雨飘摇2000点,在5.19来临之际,谨以一篇旧作奉献给勤奋学习,扎实研究,热爱投资,矢志不渝的同行。
(2005年,作者应博时基金面向投资人的刊物“博时基金”之“基金经理荐书”栏目邀约,我以彼得林奇的三本著作写一篇读后感,原文名“基金经理的楷模”。国庆假期,我通读3本著作,记下浩瀚的读书笔记和各种数据,最后受版面限制压缩成现在的篇幅。我对文章的内涵非常满意,它几乎完全浓缩了彼得·林奇的思想和投资哲学及3本著作的精髓。曾经在2002年就任基金经理第一次阅读到彼得·林奇时的作品时,对彼得林奇对投资和研究的热爱和投入非常震撼,他就是我的偶像。此后因此更加热爱投资,更加发奋图强,力求通过研究引导投资,此后的投资实践受益匪浅。对彼得·林奇所言深有同感,感慨良多。以下为2005版原文,没有更改删节。)
邹志新2005年10月
热爱投资的人都会知道彼得·林奇(Peter Lynch),就像足球迷都知道马拉多纳一样。阅读彼得?林奇写的书是真实了解他和他的工作的最好的办法。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写过3本书,书名都很有意思:One Up on Wall Street(华尔街制胜术,机械工业出版社中文版权)、 Beating the Street(战胜华尔街,上海财经大学中文版权)和 Learn to Earn(学以致富),都由Peter Lynch与John Rorthchild合作完成。
彼得·林奇最为人传颂的有两点,一是在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期间取得了辉煌业绩,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也因此开始了它的神话规模之旅,到今天富达投资仍然是全球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二是把投资归于“选股”,通过辛勤的工作,不断的实地调研来挖掘投资机会。这正是互为结果和原因的两条,更为详细的了解之后你才发现这有多么的出类拔萃和伟大。
彼得·林奇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1977年6月-1990年5月),取得2700%的累计收益,年均收益率达到29.2%,超越同期市场平均收益13个百分点,而且是每年战胜期间处于上涨趋势的S&P500指数。这是共同基金历史上甚至是投资史上罕见的伟大业绩。同样,彼得·林奇平均每年访问200家公司,阅读700份年报,这样的工作量是目前中国任何一个基金管理公司都没有达到的,更惶论一个基金经理?!有这么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1982年8月,彼得·林奇和他太太卡罗林带着孩子驾车去参加卡罗林妹妹在马里兰举行的婚礼,从波士顿到马里兰的路上,有许多上市公司,因此她们一路调研共停车8、9次。
2002年第一次阅读《战胜华尔街》,印象最深的是彼得·林奇不断的实地调研,辛勤的工作。每天早上6:05出门,6:45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周六加班一整天。日复一日付出大量的汗水,以至于记不住女儿的名字、老婆的生日,满脑子都是法尼梅(联邦国民按揭贷款协会,代码FNM,是他投资金额最大,公司获利最多,一直推荐的一个公司股票),到1987年倍感疲惫,萌生退隐意愿。这让我非常震撼,我也因此疯狂到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我所到书店所有《战胜华尔街》全部扫单,回来一一送给我的基金经理朋友。这次国庆假期重读,体会最深的是投资思想上的共鸣,也破解了大众对彼得·林奇的一些理解偏差。
从组合管理的角度看,大众认为彼得·林奇的成功,来自于他对小型公司的成功配置,其实不然。麦哲伦基金是一个资本增值型基金(Capital Appreciation Fund),也就是说可以自由买卖任何股票,如今中国绝大多数股票基金的投资范围也是如此。彼得·林奇认为麦哲伦基金大体上30%-40%的资产配置在增长型公司股票,10%-20%是大笨象型公司股票(蓝筹股),10%-20%是周期性股票,其他则是困境转型公司。他也数次提及组合中有且必须有能够取得10倍以上回报(tenbagger)的股票,象健伍制片、罗杰斯通信等,尽管它们经常只占资产净值不到0.5%,但这样的股票多了对业绩的贡献是很可观的;而对于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都喜欢推荐和投资的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少数大公司,彼得·林奇则从来不会跟风。
虽然彼得·林奇依靠调研发掘投资机会的前提是市场趋于有效和机构投资者的成熟和壮大,但无可否认,投资机会从来都是一直存在。彼得·林奇在瑞典能找到每股现金和股价一样的Volvo,在美国慧眼识珍珠找到EPS具有增长到股价水平的法尼梅。在中国A股市场,看起来指数4年来一直在跌,但万科自2003年以来一直上涨累计涨幅有75%,上海机场自2002年以来一直上涨累计涨幅达到150%,贵州茅台自2003年9月份以来则上涨了268%!(数据都截止到2005年9月底)
在彼得·林奇的回忆中,陆续的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锲而不舍的研究,选择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之后大胆投资(单个股票经常达到净值5%的上限),长期持有,期间遇到市场大跌保持坚定的信念,组合内只保留少量现金,多数情况下很少配置债券,等等。同时,他是个死多头,喜欢股票,定期Review,遇到更好的机会就换股。这里基本上说的都是我们在实践中能够感悟到的,如果你是从书本上来学的,学费可能会少交一些。
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大众包括许多基金经理从来都有一些看似正确的谬论,如果你违反它或者是与之相左,总会让你特立独行,彼得·林奇也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对此在基金管理实践中我也深有感触。
比如说,对待成交量小的股票,大家说有流动性问题,我的解释是你并不需要每天买卖。彼得·林奇有一个比喻:做股票就像找对象,易于离婚并不是好理由,宝利莱1年跌了90%且持续跌了3年,流动性很好不还是很多基金经理栽在里面吗?在集中与分散投资方面,彼得·林奇建议个人投资者投资不要超过5个股票,而对于基金争取分散一些,但这个分散的概念是:有1/2的资金在100只股票上,2/3的资金在200只股票上,只有1%的资金分散于500只定期调整的次优股上。这500只股票是类似于动态优化的股票池,10倍以上的黑马都从这里涌现。按照现在中国单只基金平均10-3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恐怕有以上数量的1/10股票就够了。至于说换手率,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第一年换手率达到343%,其后3年每年都有300%,但到麦哲伦基金重新开放发行的1981年换手率则下降了2/3。可以看到并不是成功的基金换手率一定很低。
但是,不断更新组合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既有一些很好的股票被过早卖掉的情况,象麦哲伦基金曾经持有沃尔玛的股票但获利并不大;也会买入产生较大亏损的股票的情形,麦哲伦基金损失最大的是一只股票是Texas Air,损失3300万美元。当然这个损失金额尚不到它组合里获利最多的第10名股票!彼得·林奇说:最好的股票可能是你已经持有的股票,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在1984年度里麦哲伦基金前10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您别误以为彼得·林奇是在整天倒腾。
分析麦哲伦基金的组合,从行业配置的角度看,早期是宾馆、餐饮和商业,后来是银行、保险、制药、烟草和零售、国防等,呈现明显的消费品和服务业的特征。对于周期性的股票,彼得·林奇反复提到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剔除”,对于高科技股票则非常谨慎,其理由和巴菲特是大体相同的。
波动是市场的主要特性之一,在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市场共出现9次跌幅10%以上的振荡,1987年10月19日还出现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每次下跌彼得·林奇都在市场恐慌中捡到了便宜货。“黑色星期一”则让彼得·林奇总结了一条:保留一定的现金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的巨额赎回,以免在该买入的时候被迫卖出股票!相信许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曾经遭遇过如此痛苦的时候。彼得·林奇说:大局观重要。
彼得·林奇树立了成功的基金经理形象,也开拓了共同基金的光辉岁月。跟着作者回忆他美妙的成功岁月,我仿佛置身其中,他瘦削的身形下蕴藏着耕耘不息的敬业精神,彼得·林奇是我的偶像和榜样,是我们基金经理学习的楷模!